从历史认知到经济合作:中日关系的复杂博弈
随着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大阅兵”临近,中日双方再次频繁隔空交锋,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交锋不仅涉及历史认知分歧,也与区域安全、外交博弈密切相关。学者分析,尽管舆论紧张,但阅兵过后出于务实合作考虑,中日关系有望逐步缓和。
近日,中国社交媒体出现一些针对日本昭和天皇的不当视频内容,其中部分疑似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包括拟人化动画画面,引发日本官方关注。日本内阁秘书长林芳正表示,日本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提出交涉,并希望相关内容尽快得到处理。他强调,日本自战后一直坚持和平路线,并积极向国际社会传递这一立场。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在8月28日记者会上强调,日本国内仍存在部分势力试图美化侵略、否认历史甚至为战争罪犯翻案,这对国际秩序和人类良知构成挑战。洪磊指出,历史认知是检验日本是否真正秉持和平发展承诺的重要试金石。
有报道称,日本曾呼吁部分欧洲和亚洲国家不要参加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及阅兵式。对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微博“中国军号”评论,这种行为不仅歪曲事实,更折射出日本根深蒂固的错误历史观。同时,中国央视旗下新媒体“玉渊谭天”披露,自2015年首次抗战主题阅兵以来,日本外交部累计预算超过560亿日元用于塑造国际形象。
分析人士指出,这轮中日交锋不仅由历史争议引发,也与中国借阅兵主场外交向西方释放政治信号有关。林大伟教授认为,日本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影响方”,目的是观察和回应中国的战略信号。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蔡亮则表示,中国国内部分过激民粹行为可能加剧舆论反弹,但两国经济与合作需求仍然存在,是关系缓和的基础。
在军事与安全层面,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表示,掩盖史实或推卸责任无法“洗白”历史,只会引发全球爱好和平人士的警惕和谴责。这表明,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仍然坚定,同时强调阅兵活动的象征意义。
经济合作仍然是中日关系的稳定因素。日本战略研究论坛高级研究员廖雨诗指出,尽管两国存在紧张,但经济相互依赖明显。大阅兵之后,中日双方仍有多次高层互动机会,包括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及韩国举办的APEC峰会。这意味着两国在历史问题之外,仍有合作空间。
此外,舆论与外交层面的交织使局势更加复杂。中国官方认为,日本一些所谓“历史正当化”行为折射出错误观念,而日本强调和平路线、寻求国际理解。双方立场交错,形成当前紧张局势。学者普遍认为,大阅兵之后,中日关系可能回归务实轨道,但历史争议仍会是长期影响因素。
综合来看,中日关系呈现“紧张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历史争议引发舆论热议,社交媒体事件加剧摩擦,经济合作和多边外交又提供缓和契机。大阅兵既是中国展示国家力量和历史记忆的机会,也是检验中日外交智慧的节点。未来几个月,中日高层互动、区域合作以及舆论引导将成为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