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陶景文:国产算力已破“卡脖子”,贵州正成为中国算力高地
在全球人工智能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华为正在中国西南地区加速布局算力版图。贵州,这个位于中国腹地的省份,被赋予了“算力高地”的战略定位。华为内部人士称,这里不仅是环境优越、能源稳定的理想区域,也是华为云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节点。陶景文形容:“我们希望把贵州打造成为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黑土地’。”
贵州的意义不只是区域性试点。随着云计算和AI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算力的需求急剧增长。华为云近年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趋势:2023年全年,华为云收入达人民币385.23亿元,同比增长8.5%;如果加上跨部门内部结算,营收规模则达到688亿元,增幅高达24.4%。不过,尽管营收扩张明显,该业务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华为云在中国大陆云服务市场份额为18%,排名第二,落后于阿里云的33%,但领先于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
在上周于贵阳举行的第四届“828 B2B企业节”上,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发表了一场被外界广泛关注的讲话。他并未只强调硬件优势,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人工智能发展逻辑:只有当业务场景、算力、模型和数据真正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AI生态。
陶景文在发言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国产算力已经可以基本化解美国的‘卡脖子’问题。像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公司正在崛起,我们的大模型竞争力并不比美国差。”在他看来,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还沉淀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数据,只要将算力与这些资源有机结合,未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上,完全有可能实现对美国的超越。
华为在技术层面也在尝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陶景文提到,公司正在构建一个从算力底座到工具链再到数据库的完整闭环。其中,上个月刚刚开源的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被认为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工具链是华为针对AI场景设计的计算架构,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推动自主生态的关键一步。
“算力只是起点,”陶景文补充道,“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硬件堆叠,而是把这些能力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转化为真正能落地的价值。”他认为,中国在AI应用场景上拥有“天然优势”,因为无论是工业制造、金融零售,还是智慧城市,中国的业务需求和数据体量都远超其他国家。
此次“828 B2B企业节”同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项自2022年启动的活动,旨在搭建中国首个面向B2B领域的数字化赋能对接平台。历经四年,它已从一个行业交流平台,演变成展示中国数字经济能力的窗口。尤其是在华为和其生态伙伴的推动下,贵阳成为这一活动的长期举办地,也让贵州的“算力高地”战略更为凸显。
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这些动作并不只是企业层面的商业选择,而更像是中美科技博弈中的战略一环。美国的技术限制与制裁,反而推动了中国企业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华为在硬件、云服务、大模型和算力生态上的全面出击,被视为回应“技术围堵”的一种方式。